全本小说网 www.qb520.cc,最快更新赤色黎明最新章节!
div lign="ener">
日照是一座新城,1914年初,人民党修建的青连线刚开始试运行,日照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站。铁路通行带来城市化的加速完成,这个原本几千人口的小地方,半年多人口就扩大到了万余人的水平。山东军区的兵力都集结在青岛,日军居然转而南下夺取日照的时候,日照本地部队和群众全部乘火车转移了。在山东军区与淮海军区考虑对日军实施包围歼灭的时候,北洋跳出来要求守卫“日照”。中央军委就下令暂停进攻。既然北洋愿意在死亡的边缘上做最后的努力,人民党党中央也愿意看看北洋的能耐。
如果北洋能赢,远东整体局面就会变的对日本不利。这对人民党的总体利益大有好处。如果北洋输掉了日照战役,谁都看得出来,北洋打不过日本,日本打不过人民党。对于人民党接下来实施的全国解放战争大有好处。
陈克也希望变相的削弱一下英国,假如北洋获胜,英国就不得不增加对北洋的支持,以图驱使北洋对付人民党。美国人聪明的很,他们不会加入同盟国。美国加入协约国,意味着协约国必胜。在这个阶段小小的削弱一下英国,这中国的发展大有好处。所以工农革命军湖北与江西的主力部队开始进攻湖南,在北方的部队进入短暂的战役休息期。人民党等着看这场日本与北洋之间的战斗分出胜负来。
人民党有如此的余暇,对面的日本面对极为困难的境地。青岛战役前,日军做好了“所有的思想准备”,就是没做好战败的思想准备。日本方面原计划趁势扩大日本在山东的利益。就日本官方认为,一旦击败人民党夺取青岛之后,袁世凯不敢直接与日本展开战争。日本一来可以要挟袁世凯允许扩大日本在东北的权益。日本原本在中国东北的权益想变成现实的利益,就需要在东北投如庞大的投资,收益尚且不好确定,但是见效注定是极慢了慢。
日本维持东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拱卫朝鲜。朝鲜北方有铁矿,日本本土缺乏铁矿,在人民党中断了与日本的焦炭换矿石协议的现在,日本必须先彻底消化掉朝鲜才行。
如果只是这个原因,日本也不至于如此猴急的介入中国内战。日本煤铁复合体对工业的意义,看着人民党玩命的搞钢铁,如果人民党统一中国,日本的利益注定会受到极大威胁。日本国内的强硬派都主张趁着一战,让英国对中国,至少对人民党宣战。这时候日本就可以充当英国的打手介入山东。
人民党与美国勾结之后,美国找到了他在中国的合作者,随即把日本抛在一边。限制日本生丝出口,一度让日本经济承受了极大打击。生丝出口占了日本一半的出口份额,这笔钱被掐断的结果就是日本丝绸产业遭受到全面的惨重打击。不管日本的老成派还是强硬派,都一致认为当下日本最大的敌人就是人民党。
哪怕是如此直白的原因,日本也会更早动手。之所以没那么早动手,是因为人民党所处的地域令日本无从下手,英国是东亚海上霸主,没有英国的同意,日本根本不敢对青岛与连云港这两个港口动手。没有这两个港口,日本除非走长江,否则无法与人民党打仗。英国控制了长江的航运,日本更不可能介入长江。面对人民党在东亚贸易中越来越强大,日本竟然对人民党无可奈何。
直到一战爆发后,英国人需要大量的丝绸作为重炮药包,日本丝绸业才算有了起色。人民党在一战爆发后开始驱逐英国在长江的势力,日本总算是找到了突破口。他们立刻向英国自告奋勇的充当马前卒,又用“支持袁世凯称帝”的方式暂时获取了袁世凯的支持。日本很清楚,他们的机会只有一次,打下青岛,证明日本有实力打击人民党。那么一切都好说。无论英国还是北洋,都会接受日本在山东扩大势力范围。
至少在青岛战败之前,日本还有着介入山东的打算。对人民党在山东南部的建设,也就是在淮海省的建设,日本垂涎三尺。粮食、丝绸、枣庄的煤铁复合体、乃至于基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技术发展建设的徐州工业中心。若是能在青岛一举歼灭人民党,进而夺取日照与连云港,再顺着铁路攻入徐州。这广大富饶地区的收益都会落入日本的手中。
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也没想到能够从中国夺取那么大的利益。那么这次青岛战役,面对四面受敌的人民党,日本能够打开局面的话,未必不可能再来一次甲午战争的巨大收获。
直到日本在青岛战败,九州师团几乎全军覆没。日本才明白为人民党能够纵横中国,甚至敢向英国叫板。人民党并非靠阴谋诡计,并非靠与北洋袁世凯的“秘密协议”,而是靠了真正的实力。只是日本此时骑虎难下,所以他们转而进攻日照,切断青连铁路。青岛有青岛要塞作为支持,日照并没有日照要塞。日照没有那么多山地,港口地区是平地,人民党想夺回日照必然得让军队完全暴露在日本海军的舰炮之下,人民党的战斗力必然大打折扣。
还没等人民党实施进攻,北洋却率先翻脸,表示要“收回”日照。这个“准盟友”的背弃令日本方面十分恼火,向北洋交出日照,意味着日本向北洋低头。袁世凯以后会不会覆灭且不好讲,至少向北洋日照意味着日本在短期内再也不可能进入中国。这绝对不符合日本的利益。所以日本方面对袁世凯“背叛队友的行径”充满了愤怒。只是日本此时却没有想到,队友这种存在就是被坑的。日本在表面上呈现优势的时候,日本对袁世凯尚且有利用价值。事实证明日本不是人民党对手的当下,袁世凯最好的选择莫过于落井下石。
在日军下定决心“哪怕损失惨重也不能败给北洋”,并且尽力做好了防御准备的时候。北洋第四军军长吴佩孚指挥着他的部队开始向日照发动了进攻。
战争在打法没本质区别,即便是师承解放军的工农革命军也没有创造出本质上与众不同的玩意。
战前都要侦查,工农革命军除了靠飞机,也得靠骑兵与陆上侦察兵。吴佩孚没有飞机,就靠望远镜与骑兵,而且北洋第四军也升起了观察气球,好歹弥补了高空侦察的缺憾。
工农革命军战前要炮火准备,除了火箭炮之外,工农革命军的大口径火炮甚至不如北洋第四军这个整编英式装备的军队。日军不仅有师团附属的炮兵,还有舰炮助阵。双方轰轰隆隆的一通对轰之后,步兵战终于开始了。
解放军的步兵是世界最强的步兵,并不是因为创造出了,而是这支伟大的军队拥有一往无前的进攻精神。解放军的土木工程冠绝世界,但战壕不是为了静止的防御,而是在向敌人发动进攻之前能够更好的保护。而之字形战壕的挖掘也不是解放军的独创,至少太平天国时代就有类似的战法。那时候太平天国攻打城市的时候,通过战壕挖到敌人城门或者城墙之下,塞进去装满了炸药的棺材,轰隆一声巨响,城墙或者城门被破坏,太平天国的士兵们一拥而入。
将攻击与防御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的使用当前的技术,最大限度的使用已经掌握的最新技术。而且最大限度的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这些战争理念在任何一所还算称职的军校中都是这么教育的。然而把这些教育,这这种认知,通过实践彻底融入一支军队骨髓的,融入一支军队灵魂的,并且把这些用一种军事理念提炼总结的,在陈克的历史上只有解放军一家。
其他的军队就只能似是而非的去做这些。吴佩孚统辖的第四军是一支英械部队,吴佩孚是个好学的人,战前他也学着工农革命军的模样挖掘了一些战壕。这些战壕在日军疯狂的炮击下的确起了不小的作用,若是按照以前北洋军的做法,步兵们成集群的待在一起,在密集的炮火中,伤亡绝对不会小。
日军和北洋军都缺乏弹药,即便是日本海军也一样。随着炮弹逐渐开始稀疏。吴佩孚作为进攻方的指挥官率先发布了冲锋的命令,北洋军的先头部队跑出战壕,向日军方向摸了。
战斗最初的损失都是在这些火力试探中产生的。哪怕是冷兵器时代,先锋部队也是精锐部队,他们要持续不断的试探敌人的“杀伤力投放能力”,如果的杀伤力投放能够压倒敌人,就要不顾一切的打入敌人的阵列。北洋军被日军打倒,北洋军开始向着日军的火力线射击,日军也有人中弹倒地。于是更多日军加入射击行列,北洋和日军纷纷有人中弹后或死或伤。
北洋第四军装备的制式武器是进口的著名英式李恩菲尔德步枪。这款步枪装弹量大,射速高。挺合适北洋军那种讲悍勇,轻科学的特色。从湘军时代就开始的密集步枪齐射曾经在甲午战争的朝鲜屡次几乎要压倒日军。这次也不例外。日军没想到北洋军一开始就能有如此猛烈的火力。一竟然被压制住了。直到日军的重机枪开始猛烈射击,才稍稍的遏止住北洋军几乎狂热的攻势。不过此时一部分北洋军已经逼近了日军的战壕。单靠火力已经不可能阻止这些北洋军杀进日军阵地。
“杀叽叽!”日军也拿出了屡试不爽的刺刀冲锋的办法。在甲午战争中日军对此屡试不爽。日军官兵挺着刺刀从战壕中爬出来向着北洋军冲了,他们希望能够延续前辈的荣光,一举用肉搏战干掉北洋军。
李-恩菲尔德步枪的特点在于采用旋转后拉式枪机和盒形可卸式弹匣,后端闭锁的旋转后拉式枪机,装填子弹速度比较快;安装固定式盒型双排容量10发弹匣装弹,提高了持续火力,是实战中射速最快的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之一,而且具有可靠、枪机行程短、操作方便的优点。曾经有过德军误以为全部装备了李-恩菲尔德步枪的英国阵地上装备了重机枪的事例。
日军的步枪顶多就是五法。北洋军奔跑中射速反倒不快。日军在阵地射击的时候大占便宜,等到真的进行刺刀战的时候,北洋军的步枪里面还有剩余的子弹,日军的子弹已经打尽。这下双方的优势立刻逆转,在北洋军密集的火力中,冲出战壕的日军如同被近距离枪决的囚犯一样被打的血肉横飞。北洋军素来“以勇气胜”,有的就是这一鼓作气的悍勇。眼瞅着打开了缺口,发声喊,北洋军端着步枪就杀进了日军的阵地。
有人曾经讨论过一个问题,象棋布局在时候最有威力,一般的回答就是“最初的布局最完美,最有威力。”
防御阵地也是如此,最初的布局中可以考虑轻重火力的配合,可以考虑部队梯次,各种能够设想的战争局面都可以考虑到。一旦阵地被突破,那么原本阵地的优势顷刻就能变成劣势。轻重火力的梯次搭配,面对混战的局面会轻易失去作用。例如极易行动与传递命令,极易调整射击密度与方向的笔直战壕就变成了混乱的根源。步枪射程最少也有五六百米,笔直的战壕,变成了一枪就能打穿的战壕。
解放军的强大原因之一,在于他们能够发动几乎完美的进攻,在进攻发展中能让整个进攻态势越来越强大。而防御的敌人,一旦被突破,就只能越来越糟糕。这就是这支军队百战不殆的原因之一。
从哲学角度来讲,这支军队的指挥理念中“坚信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而解放军的走作战,就是让变化的战场向着越来越有利于解放军的方向发展。毛爷爷曾经讲过,“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
吴佩孚没有聆听过这位伟人的教诲,也没有在人民党的军校中接受过包括《实践论》与《矛盾论》在内的全套哲学以及军事学的相应教育。吴佩孚秉持的不过是很传统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理念。但是中国这个简单的理念,限定在某个特定环境中,却阐述了关于运动的世界中从量变到质变的理念。
见到第一波攻击得手,吴佩孚立刻命令后续部队向突破口跟进冲击。而两翼部队加大压力,试图创造出更多突破口。
日军的军事研究也不是吃干饭的,即便突然遇到挫折,日军的大炮立刻就加大了射击的密度与速度。射击的方向是吴佩孚的增援部队的必经之道。即便是被北洋军在某一部分上占据了优势,冲破了日军一线防御体系的一部分,日军整体的兵力与火力相对这部分北洋军还是占有全面的优势。只要能够阻挡北洋军向这个缺口中继续投放军力,只要能够阻止北洋军的继续进攻,日军迟早还能恢复最初的防御体系。
如果日军面对的是师承解放军的工农革命军,工农革命军已经会把出发地点最大限度的向日军方向靠近。运动战中最精妙的一点就是“前沿运动”。这不仅仅是把部队运动到敌人的“眼皮底下”,还包括确定进攻路线,而且不是仅仅一条进攻路线。
可吴佩孚的能力到此就到了极限,他也确定了两条以上的进攻路线,日军却对这些不用太费劲就能确定的进攻路线有所防备。炮弹雨点一样落在这些路线上,把第二波出击的北洋军炸的凌空飞舞,炸的粉身碎骨。北洋军连着派出去了两个营级单位的进攻兵力,在半路上就被日军的炮火打得七零八落。随着的流逝,攻进日军阵地的北洋军官兵或者英勇的战死,或者被俘。
日军阵地上的喊杀声逐渐停息,日军的炮火逐渐停了下来。在双方暂时停止战斗的时候,海风逐渐吹散了弥漫在战场上的硝烟与尘雾。吴佩孚举着望远镜望向对面的日军阵地。却见日军阵地上被推出了不少人,从青色的军服上能够确定这些人是北洋军的官兵。没等吴佩孚弄明白日军在搞玄虚,却见这些北洋军官兵背后站起了端着步枪的日军,吴佩孚看到日军的枪口喷出了子弹发射后的烟雾,日军前面的北洋军官兵们纷纷倒地。吴佩孚这才明白,方才日军把被俘的北洋军官兵推出日军战壕,就地枪杀。
“操你祖宗!”看到这景象的北洋军,包括吴佩孚在内的不少军官和士兵都忍不住破口大骂起来。可不管骂,第一次由北洋军精锐发起的攻击战还是失败了。
是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