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定睢宁事3

老白牛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全本小说网 www.qb520.cc,最快更新续南明最新章节!

    高岐凤颤声道:“慎言,难道你要……你要?”

    杨河知道高岐凤的担忧,宽慰道:“县尊多虑了,下官只单纯为当地治安考虑罢了。”

    他知道高岐凤忧虑什么,以为他杨河要清丈田亩人口,此事素来牵一发而动全身,他高岐凤可不想触动士绅们利益,只想太太平平,将睢宁县的城池道路修好便是。

    然后万民赞颂中高升离开,可不想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要知道此事连张居正都没干成,他高岐凤何德何能,可以干好这个事?

    不要猫没抓着鱼,倒惹一身腥。

    说实话,高岐凤倒真想多了,杨河现在确实没这意思。

    倒不是害怕士绅反扑反抗什么,而是要杀猪,也要等养肥了再杀吧?

    现在睢宁的情况,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不为过。

    本身这里就是小地方,洪武年间,这边编户二十六里,户口不到三千户,以后大体不变,基本是四乡三十四社的行政架构。

    从明初起,本地人口就不多,非常的贫瘠微弱,士绅也少,有明一朝,进士寥寥,举人稀缺,隐户相对别的地方略少,总体户口只在几千户内徘徊。

    这样的地方,有什么油水?更别说现在各处灾荒匪害兵乱,睢宁乡野的丁口也或死或逃大半,从睢宁北面往南,又往西,唯见无尽的荒野废村。

    若江南依然人多地少,清丈田亩人口还有利可图,但在江北,只缺人,不缺地,特别淮北的凤阳府、庐州府,又往西去到河南,经常百里无人烟,甚至千里无人烟。

    想要地,尽可占了,只要你有本事在无尽的匪贼流寇骚扰下存活下来。

    所以此时杀猪是愚蠢的,寥寥人口,征税征银,有几个钱?灾祸连连,地主家都无余粮,特别乡里除一些结寨自保的豪强,连小地主都逃光死光了。

    土地不缺,当务之急,反是繁衍人口,稳定秩序,让各地经济复苏起来。

    听了杨河宽慰,田师爷抺了抺额头汗水,高岐凤更是松了口气。

    他现在只想将睢宁城池道路修好,可经不起别的折腾。

    他还要杨河保证,在他任内,千万不要打什么田税丁银的主意,显然仍不放心。

    杨河答应了,说实话,睢宁现在情况,便如刚学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新栽的树不可摇它的根一样,百姓财力都非常困乏,必须先休养生息几年。

    未来搞好生产,又县内人口至少增加到五万,方可有什么动作,那已是几年后的事。

    不过杨河也不乐观,介时就算士绅都纳粮,最多几千两税银罢了。

    毕竟本地太贫瘠,多是盐碱地,庄稼产量非常少。

    不过推行腰牌门牌制倒势在必行,他要摸清睢宁境内人口情况,有多少丁,多少口,居住所处,都需要一目了然。

    以后征兵募役,纳粮救助也可以有的放矢,特别眼下乡间混乱,里甲、都图、乡社并行,他需要一个标准,如在门牌腰牌上就写,某某乡某某社某某街某某号某某人。

    又有编号,做到统一,扭转乡野混乱局面。

    这种局面是杨河关注的,这是明朝基层崩溃的鲜明体现,最初以里甲制为基层单位,伴随着都图等赋役单位。

    里甲都图,“图即里也,每里编为一册,册之首总为一图……不曰里而曰图者,以每里册籍受列一图,故名曰图。”

    不过随着赋役制度的演变,这种制度崩溃了,从“反地域性”向“地域性”靠拢,那乡、社其实是宋朝时的行政单位,现在与集、镇、庄、圩一样,成为许多地方的行政地理概念。

    当地人称呼自己,不会说自己是某里某甲之人,而是说某乡某社某圩之人,事实成了另一种架构。

    杨河要纠正这种混乱的局面,重建基层。

    又发展经济,人口素来是重要数据,知道有多少人,他一年的规划,才可以心中有数,针对布局,有的放矢。所以人口数据,关系到国计民生,他岂能不重视?

    “门牌腰牌,只为巡捕盗贼奸宄之意,不涉田亩丁银。此事由巡捕局负责,免费上门安装门牌,有了门牌,便可办腰牌,亦是免费。县的四境,亦设巡捕房所,外人入境,盘查询问,给凭证,三五日内到巡捕局办理一月期限的临时腰牌。告知居所,房东等,就可获得此临时腰牌,合理合法的在县境内行走。”

    “县内以三月到六月为期,若免费众居民还不办理,那便是居心叵测。行走时巡捕看到没腰牌的,都抓到北岸的石场去砸石头。”

    高岐凤与田师爷听着,又是新鲜,又是震动,如此一来,县内要混入匪贼细作,确实千难万难了。

    同时高岐凤皱眉,这样需要的人手多了,县内支出太大了。

    杨河只是淡淡的解说,此事他不急,半年为期,而且不收费。

    依他对民间百姓的了解,如果收钱,便是收一文钱,恐怕超过八成的百姓,都会冒着被抓到石场去砸石头的风险,来逃避这一文钱的费用,不收钱,这事情就好办多了。

    他也可以料想,介时肯定有许多百姓心有疑虑,这会否是县衙打丁银差役的主意。

    不过只要过段时间,众人发现只是单纯的验证身份,不涉及其它,而且不收费,还有被巡捕抓捕的风险。

    再抓几个不开眼的,杀鸡儆猴,众百姓发现没有腰牌,寸步难行,还不论谁的家人奴役都不例外,还是愿意钉上这门牌,挂上腰牌的。

    本地士绅力量还不强,阻力不大,他杨河在睢宁的威望,亦可以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后汇集巡捕局的统计,他杨河案前,就可以获得本地非常重要的人口数据。

    高岐凤沉思着,听杨河侃侃而谈,他有一种岁月的浪涛卷起,奔涌的画卷眼前流淌的感觉。

    心中一叹,此事若行,县衙对地方的掌控,将会比保甲制还严密,特别在人口的控制上,望眼大明,这种举措前所未有,轻而易举,就获得丁口的数据。

    只是今时不同往日,他却不想投身这种历史的画卷中,只想安安静静,太太平平的在睢宁留下自己的声名。

    而且只是统计人口,不收税银,对他们此时的地方官来说,没有意义。

    各地方官当然愿意看到治下人口增多,隐户的消除,但那人口,都是与赋役挂勾。

    不挂勾的人口,那都是无用人口。

    “最后,下官议请设统计所,统计城厢近边荒地,划为官地。再复设税课局。”

    杨河说出自己的最后打算,倒引起知县高岐凤的极大兴趣。

    依杨河说的,现在大明世道越乱,若本地太平无事,将会有众多富户百姓涌入,他们进入境内,肯定要买房买地。人越多,需要的土地越多,这可是一笔大收入。

    而现在睢宁情况,土地极为不值钱,便如城池四边,北面近城五里,除了寥寥几间庙宇,就是大片的苇丛水塘,一个居民都无。

    西面更不用说,从城池过去几十里,一直到丛山,除了荒野,就是废庄,景色凄凉之极。

    当然,这片地方杨河打算占了。

    城南这边,除关厢外寥寥几间房屋,一样景色萧条之极,人烟非常少,只离城数里,官道侧有一个叫余庄的小庄子。然后往灵璧官道,一些结寨自保的村寨,如官山集,大李集等为数不多的集寨。

    城东略好一些,但一样大片抛荒的田地,到处密布的湖荡苇丛。

    仅城池四面,就荒野弃地无数,这些土地,没有人稀罕,百姓们都不屑于去占。

    高岐凤也曾鼓励开荒什么,但应者寥寥,因为经营的成本太大了。

    不说盐碱地多少年才可以变成略有产出的田地,便是居于乡野,遇到匪贼流寇怎么办?

    经营好了,多如牛毛的匪徒就来打劫了,所以此时乡野之外,除了结寨自保的乡民豪强,是看不到普通开垦经营百姓的。

    便是豪强,也只耕种寨边一些田地,不敢离得自己村寨太远,废弃的土地太多了。

    然如果有新安军保护,当地治安变好了,百姓们可以自在放心的自由行走,这些土地,那就有价值了。

    特别近城土地,各官道两边的土地,价值更大。

    睢宁南岸虽没什么矿产,但这边好歹也靠近运河,也算处于要道,东进南上,都要途经境内。

    以后人口多,发展商业,又本地人口的需求,近城周边土地,更增价值。

    光卖地,县衙收入就能不少。

    富户买了地,盖了房,房契这边,也有一笔契税收入。

    杨河还盘算以后盖一些组屋廉价房什么,供应买不起地,盖不起房的人,但这事早了些,便让外来百姓租房吧,也让睢宁本地人有一笔房租收入。

    至于税课局,睢宁以前倒有,但崇祯初年就废弃倒闭了,主要是本地商事不旺,收来的商税都不够运转的。

    不过以后睢宁人口多了,商事兴旺,便是一年收几百两银子,那也是银子。

    一般大明各地商税,除钞关所榷本色,归于内库以备赏赐,又折色银两归太仓以备边储,地方上的税课局,仅某些地方本色解入内府,一般都是存留当地。

    这些地方的税课局,基本收入都不多,小县城可能有几十两,大县城几百两,州府有时超过千两。

    睢宁以后复设税课局,收的商税若能达到五百两,甚至一千两以上,至少在许多公费的使用上,就宽松多了。

    而在杨河的盘算中,卖地与税课局的收入,三成可用于官员的分红。朝廷命官,官字两个口,意思就是除了嘴巴要捞钱,屁股洞也要捞钱,不喂饱可不行。

    又两成用于吏员,衙役,巡捕等年金分红,上头吃肉,下头也得喝点汤,这样他们才有这个动力卖地与征税。

    然后卖地与税课局的收入越多,他们的年金也越多,干劲也更大。

    最后五成,便是各种公费使用了,如城建,乡饮,养济抚孤,还有以后城内设立的巡捕局,清洁工,养路队等的花费。

    在杨河计划中,以后睢宁县“羡余银”的主要收入,便是土地与工商。

    在这些地方上打主意,总比在田赋上打主意要好。

    整体的分红,也比私人乱捞钱来得好。

    高岐凤内心剧烈跳动几下,他知道杨河所言很有可行性,依他知道的,才方大败流贼,已有圩寨富户前来县城,打算置地居住。

    以后睢宁太平,越多富户涌入,光光卖地,县衙这边确实能收入不少。

    他下意识看了田师爷一眼,却见田师爷对他重重点头。

    然后他听田师爷道:“杨大人高见,只是学生也有疑虑,近城之地都划为官地。这些废弃之地,往日也有些居民百姓,他们或死了,或逃荒,或十几村寨并为一集。看太平了,有些人回来,起了争端怎么办?”

    杨河微笑道:“这事好办,这些人不多,便是有,便依高皇帝国初手法处置。旧宅地者复业,依丁拨地,原有多少,拨多少。但卖出去的地,只归新业主所有。战乱中抛荒的田地,被他人耕垦成熟,一样为耕垦者产业。旧业主复业,一样依丁拨田,安置余处,承认新业主开发熟地的产权。”

    田师爷叹道:“杨大人高见,太祖高皇帝,确实如此解决了纠纷,学生一时倒未想起。”

    最后杨河又与高岐凤商议敲定诸事,告辞而去。

    看着他的背影,高岐凤与田师爷都露出复杂的神情,这年轻人的背影豪迈从容,颇有大鹏展翅,振翅欲飞之势,便如他的所言所策所语,让人惊竦又心动。

    相形之下,自己人等却是老迈迟疑,或许,只会一年年逝去,最终遗留尘埃。

    这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让人很不好,很不甘,又很无奈。

    “唉……”高岐凤最终叹了口气,“纪懋勋有个好学生。”

    ……

    三月十六日傍晚,一个高高瘦瘦,肤色略黑,穿着青衫,戴着吏巾,神情严肃的中年人出了练总署,就往城北古井坊而去。

    这中年人一边走一边思索,沿途不断有人对他招呼:“廉书办。”

    不分贵贱,他只是严正的回礼。

    他思索着,脸上还带着复杂的神情,正是拨到练总署的攒典廉方正。

    此时他心中不知什么滋味,却是午时,练总署杨大人招他说事,更明白的任命他为睢宁统计所主管,挑选户房一些书办,统计城池四边荒滩野地事宜。

    然后还告诉他,他同为不久后要设立的巡捕局书办,以后县内县外,门牌腰牌的统计汇总事宜,亦归他主理。

    这让廉方正心情复杂,与在县衙一样,练总署的杨大人一样没给过他什么好脸色。但县衙的处置手法是让他坐冷板凳,练总署的杨大人则是委以重任。

    这让廉方正惊讶,也有一种知遇之恩的激动,只是……

    他想着心事,沿着街道土路行走,很快过了十字街,转向了城北的古井坊。

    一般县衙内的衙役书办,多居住在城东,那边环境较好,很多人更有大宅院。

    但廉方正不收礼,不贪财,在县城内却买不起房子,只在城北租了房,供浑家齐氏与儿子居住,然后他在县衙时,就居住衙内舍房,在练总署也是居住舍房。

    还严依《大明律》规定,只每月初一、十五出衙。

    但今日杨大人专门放他的假,他便回去看看浑家。

    还提着米面肉菜,杨大人专门批给他的,或许是激动的缘故,他不觉收了下来。

    很快他便到了租房,一间小院,泥墙脱落,颇为破败,但收拾得非常干净。

    然后进了屋,他浑家齐氏正在织布,单调而认真,看着这个依然颇有风韵,但脸色憔悴的女子,廉方正不由一阵愧疚,二十几年了,自己太亏欠妻子了。

    听到动静,齐氏转头看来,脸上就是欢喜:“夫君回来了?”

    看到廉方正手中提的米面菜肉,就是一愣:“夫君这是?”

    廉方正道:“哦,这是杨大人特意送的。”

    齐氏是个善解人意的女子,看廉方正脸色,试探笑道:“看夫君今日脸色,可有什么喜事?”

    廉方正却是转移话题:“业儿呢?”

    齐氏也不追问,只是笑道:“昨日回来,又去县学了。”

    廉方正与齐氏有一独子廉守业,却是县学的廪膳生,这点让廉方正自豪。

    当晚晚餐难得丰富,齐氏吃得很香甜,她跟随廉方正多年,连肉都难得吃几回。

    廉方正也难得给妻子夹菜:“夫人,你多吃些。”

    饭后齐氏收拾好,一盏油灯,二人坐在屋中说话,齐氏柔声道:“夫君有什么事,可以说了吧?”

    廉方正一叹:“倒是好事,县里要立统计所与巡捕局,杨大人让我主理所局很多事情。”

    齐氏颇喜,她眼波流动,笑道:“这是好事,难得有上官对你器重,夫君又何故而迟疑?”

    廉方正一叹,对着窗外苍茫的灰暗,说道:“只是杨大人很多事不合祖制,不合律法,为夫也不知当劝不当劝。”

    他惆怅叹息,颇有迷惘。

    齐氏却是静默,她坐了良久,幽幽道:“但合道义,合乎公理。”

    她说道:“妾身懂得夫君的坚持,礼义廉耻,这是夫君的信念,也是妾身认同的正理,所以平时也不说什么,甘心情愿一同受苦。然杨大人所作所为,很多事虽不合祖制,不合律法,但合天理,合公义。”

    她说道:“便如城内青皮地棍,横行多年,律法可能制裁他们?杨大人以细作之名诛杀泼皮无赖,造福了百姓,事实也有操控律令嫌疑。然人人称颂,拍手称快,夫君当面,是劝谏,还是不劝谏?”

    廉方正猛然握住拳,又松开,亦是幽幽一叹,这便是他迷惘的。

    齐氏最后抬起头,这个当时寨中出名的才女直视自己丈夫:“夫君很多坚持不错,然忘了一点,眼下是乱世,是立规矩的时候。这规矩便是不合祖制,不合律法,然若能造福百姓,政令清白,便是天理大义。”

    廉方正一颤,就是沉默良久。

    他植立窗前,久久沉吟无语。

    不知过了多久,他妻子齐氏道:“夫君,夜深了,该歇息了。”

    她低声说,带着一丝羞意:“我们……有些日子没行周公之礼了。”

    廉方正一愣,转过身来,神情就有惭愧。

    礼不可废,敦睦夫妇之伦,此为周公明德新民,亲定礼仪之第七礼,以为阴阳和谐,乾坤有序,维纲常而多子孙之大道。这是丈夫的责任,更是人伦大礼,不可荒废。

    当下他正色道:“是为夫疏忽了,此乃为夫不是,贤妻恕我罪过。”

    他整整衣冠,严正的拱手作揖,指向床榻道:“夫人,请。”

    齐氏裣衽施礼,低声道:“夫君,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