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王守敬的保证金

世家千年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全本小说网 www.qb520.cc,最快更新大明读书人,怎么会逆儒?最新章节!

    五百万两。

    哪怕是大明的执政者,都很难拿出这一笔钱。

    朱棣搭上户部,短时间内都没可能筹备齐全。

    “朝廷。”

    “苦啊!”

    朱棣发自肺腑地感慨,他真的被震撼到了。

    原来民间不是没有钱,而是被商贾、豪绅、官僚掌控。

    历代王朝,都有迁徙富户的习惯。

    从秦始皇、汉武帝,再到朱元璋,都有史料记载。

    为何会如此?

    原因很简单,防止地方豪绅做大做强、让朝廷的政令如同虚设。

    还可以有效地制止土地兼并,让百姓缓一口气。

    朱元璋好不容易打下来江山,把土地分配给百姓。

    现在看来,依旧很难制止土地兼并的发生。

    豪绅、官僚积累了足够的财富,一定会想方设法购买土地。

    土地能够传承给子孙后代,钱财不能,风险性很高。

    这时候就必须强行划分赛道。

    商贾、官僚从事商业,百姓安心生产,农闲时做一些手工业,补贴家用。

    土地,禁止交易。

    简单的六个字,却很难执行。

    因为这涉及到了全体官僚集团的利益!

    他们一定会反对。

    皇帝要推行这一政策,必须安抚好官僚集团。

    商业是最好的选择。

    朱棣思绪翻涌,脑海中衡量了一个又一个方案。

    他越来越赞同王守敬的谋划。

    土地,是百姓的根本。

    只要保证了他们的根本利益,他们一定会坚决地站在大明这一边。

    “爹。”

    “商税的改革,势在必行。”

    “再按照祖制,朝廷太吃亏了。”

    朱高炽察言观色,在一旁小心翼翼地进言。

    “朕知道了。”

    “让夏原吉拟订好方案。”

    朱棣目光刚毅,已然下定了决心。

    其实他心中也有忧虑。

    为何朝廷不能彻底开海呢?

    此间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一旦开海,东南沿海的贸易将会极其兴盛。

    到时候朝廷对南方的依赖会过重。

    南方官僚集团的话语权,将会增加。

    朝廷要将赋税收上来,不是简简单单一个政令就可以了。

    还需要地方官府的配合!

    在消息闭塞的时代,地方官府能够操作的空间非同一般。

    历史上乾隆时期的“甘肃冒赈案”,可谓是震耳发聩。

    王亶望勾结一省之官僚欺上瞒下,砍头的刀子都钝了。

    历史上任何以削弱士大夫、官僚集团为目的的改革,都很难贯彻下去。

    王守敬的目的很简单,发展商业,让官僚、豪绅成为巨鳄。

    当大明这个市场,不再满足他们的胃口,那么领土的扩张,顺理成章。

    亦或者官僚、豪绅的发展,威胁到了皇权。

    王守敬只要推波助澜,让皇帝将这些官僚引诱到境外,发展殖民地,都是不错的选择。

    只能用利益,去推动领土的扩张。

    大明如今的政策,是征收南方官僚、豪绅的赋税,去支撑北方的战争。

    无论输赢,对于南方官僚来说,都是亏麻了。

    用他们的钱去打仗,赢了荣耀归皇室、归朝廷,就连功勋,和他们都没有关系。

    他们能不成为大明扩张的障碍吗?

    朝廷屡次征税,他们没有办法抗拒,只能哭穷。

    到了明朝后期,连赋税都收不上来了。

    只是一味地责怪南方官僚、豪绅,没办法改善大明的处境。

    大明存续将近三百年,一直从南方抽血,供养京师,供养各种战争。

    谁没有一点小脾气?

    朝廷认为南方富庶,所以多交税是应该的。

    可是多交税了,朝廷给足够的回报了吗?

    连荣耀,都抠搜抠搜的。

    朝廷和官僚集团的利益,也就割裂开了。

    官僚集团又以南方官僚为主,明朝后期多称“东林党”。

    如果大明一直保持着限制南方发展壮大,又一边得意洋洋地吸血。

    “东林党”一定会出现。

    这是人性。

    禁海,是对南方官僚最大的打击。

    王守敬要打破僵局,必须从这里展开。

    纵观整个明朝历史,只有朱棣有魄力,能够力挽狂澜。

    他的儿子、孙子都不行。

    “仁宣之治”缓解了大明的疲弊。

    但往往这些所谓的盛世,是土地兼并最严重的时候。

    盛世之后,必然迎来动荡。

    这是王朝发展的规律。

    大明没有在中期崩溃,是因为出了一个张居正。

    他的“一条鞭法”,为明朝存续做出了贡献。

    茫茫大世,朝廷任何一个抉择,都会影响深远。

    朱棣思忖着商税之事,忽然脚步声响起。

    “启禀陛下!”

    “王守敬派人送来了一笔钱。”

    “内府已经核查完毕,足足一百万两。”

    郑和语气悠悠,竭力压制心里的震撼。

    朱棣浑身一震,惊愕道:“王守敬又打什么主意?”

    郑和清了清嗓子,转述王守敬的话道:

    “说是市舶司的保证金。”

    “宁波府市舶司是为陛下效劳,今市舶司筹得五百万两。”

    “为了保障贸易的通畅,也让陛下放心,王守敬特地派人送来的。”

    朱棣心中了然,依旧不忿道:

    “他这是害怕朕反悔,收买朕来了。”

    朱棣故作愠怒,心里却乐开了花。

    真香啊!

    这一百万两,王守敬没有送到户部,而是悄悄送到内府,有心了。

    “把王守敬的名字,列上。”朱棣吩咐道。

    一般人不知道朱棣说的什么,郑和是朱棣的心腹,自然心领神会。

    朱棣将一座宫殿,重新命名为“武英殿”。

    在武英殿的南廊上,罗列着京官和地方官的名字。

    闲来无事,或者小栖的时候,朱棣会走一遍长廊。

    他盯着这些名字看,思考他们的工作和品德。

    久而久之,朱棣已将政情了然于胸。

    “内府所贮,皆天财,待赏有功,虽朕不敢妄费。”朱棣大义凛然道。

    他自己过得很节俭,但十分好面子,把钱财用在刀刃上。

    比如编修大典、安稳边境,以及后来的迁都北平、下西洋等等。

    毕竟这些功绩,能够流传后世。

    朱棣需要这样的名声!

    王守敬这一次缴纳保证金,落在了朱棣的心坎里。

    朱高炽情不自禁赞叹此举的高明!

    如此一来,王守敬的市舶司,就是替天开路。

    内府收下钱财,代表的是朱棣的态度。

    有了这一次确认,王守敬恐怕要在东南沿海地区搅动风云。

    他已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