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李端棻到舅舅何亮清家读书

李运娥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全本小说网 www.qb520.cc,最快更新璀璨星李端棻最新章节!

    (一)

    李端棻的家族在外当官的也很多,最著名的,官职最大的要数他的叔叔李朝仪,职位顶峰时是顺天府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

    李端棻的父亲当时也是一个小官,但英年早逝,家道中落。所以六岁的李端棻读不起书,但他又比任何一个同龄的孩子都渴望读书。

    因为要求生存,他十二岁的哥哥便去给一家私孰馆打杂,当哥哥回家给弟弟讲那些读书的孩子各种各样的故事的时候,幼小的李端棻很是羡慕,没有说话,只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哥哥知道他的心思,但也无能为力。

    细心的哥哥有一天回来对他说:“弟弟,哥哥带你到私孰馆去,咱们不进里面去,就在外面听他们读书好不好?他们读书的声音很好听的!”

    “好!”李端棻不加思索地回答,同时流露出极大的亢奋。拍着手,高兴得跳起来了。从此,他跟哥哥一起出门,一起回家,回家后帮着干家务,砍猪草,扫地。他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头,有时也擦把眼泪。

    他很想读书,但没有钱,他只有把父亲留下的书拿出来翻看。但认不了字,有时无奈之下,他便把书拿出来闻,嗅一嗅书中散发出来的那种“霉”味道,但在他看来,那就是“香”,那种纯粹的香味,也许他后来的《请推广学校折》就源自于那段时间。也就是说,他幼小的心灵中已种下了“读书”的种子和读书的概念,他深刻地体会到了穷人家的孩子对知识的渴望。他深深地懂得穷人家的孩子想发奋的诉求!

    (二)

    一天,他舅舅何亮清来到了他家,见他拿着一本厚厚的书在仔细翻看,很好奇地走过去问道:“这么厚的书,你看得懂吗?”没有等他回答,他妈抢过话去,把他是如何如何想读书的事情一一的讲述给他舅舅听了。

    何亮清沉思片刻说:“好事倒是好事,娃儿(贵州方言,小孩子的意思)喜欢读书倒是好事,不管将来考得上考不上,做不做得了官,最起码人生的起步是正确的,态度是端正的。”他又沉思片刻,说:“这样吧,我今天就把他带走,由我来教,我不敢说保证让他考上进士什么的,但像他这种勤奋劲,考个把举人应该是没有问题。”

    李端棻的母亲一听,惊呆了,还没有回过神来,他舅舅又说:“我们所教的学生当中,有五个考上进士的,至于举人嘛,几十个是有的!”他也很兴奋。

    李端棻的母亲听了这后面的两句话,更是惊暴棚了,兴奋得不知说什么好,只知道一个劲地说:“好,好,要得!要得!”并连忙做饭去了。

    (三)

    李端棻跟舅舅何亮清来到了他们家,是贵阳市城南三四十里外的青岩古镇。说是古镇,面积不大,但很精致!道、儒、法、佛四家聚集于此。

    何亮清在此开教书馆颇有名气,他给他姐姐讲的考的那些举人呀进士什么的也是实话,没有吹牛,教书是他们家的祖业,从爷爷的爷爷辈算起他这是第五代了,很多学生的经验告诉他,像李端棻这样的孩子,把他打造出来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李端棻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涯,他的勤奋这里就不必多述了,他毕竟是一个只有六岁的孩子,孩子的天真童趣是任何人都抹杀不了的。青岩古镇不大,走几步便到了田间地头。什么找蛐蛐儿,捉蜻蜓,捉蝴蝶之类的游戏他照玩不误,舅舅也不反对,因为他的作业都是按时完成的,也找不到反对的理由。在这些活动之中,他认识了一帮周围村寨的孩子,年龄跟他相差无几。

    那群孩子当中,当时也有想读书的,只是穷得不行不行的,别说交昂贵的学费,当时的学费一年是三十两银子,还不包括生活费。这对于这些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穷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孩子们的心灵都是相通的,他们没有太多的伎俩,眼神中就会把他们心里的想说的话全部暴露出来。他们羡慕李端棻,就跟李端棻当时在贵阳时跟着哥哥去旁听人家孩子读书的心情是一样一样的。李端棻知道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同情他们,虽说当时他也并不知道同情一个人是什么样的概念,但他还是鼓起勇气,向舅舅讲了他的想法,他想把那些想当旁听的小伙伴们弄进来听课,只是要求舅舅不要撵他们走。

    舅舅何亮清听了他的讲述,淡淡地笑了一下,说:“嗬!小小的年纪就懂得‘兼济天下’了哈!好吧,我依你,但你要转告他们,不许在里面大声的吵闹!”

    李端棻听到这话,兴奋得一晚上都睡不着,第二天早早就爬起来,跑到一个小朋友家里,去把这一好消息告诉了他们,他也了确了一桩心愿!他当时是不懂“兼济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他分析得出来,肯定是好意思,如果不是好意思,第一,舅舅不会笑。第二,他不会答应让他们来旁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