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夜谈(二)

赵弘润苏苒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全本小说网 www.qb520.cc,最快更新我真的不想做皇帝啊赵弘润最新章节!

    这还能这么算?

    司马安皱眉望着赵弘润,颇有些不能接受赵弘润这种“新颖”的言论。

    毕竟他感觉这位肃王殿下的言论,仿佛有种足以颠覆他以往所奉行的观念的力量。

    “大将军似乎并不心服?”

    有可能是注意到了司马安的表情,赵弘润轻笑着说道:“那就用事实说话。咱们来算一笔账吧。”

    “算一笔账?”司马安满脸疑惑。

    “对。”赵弘润点了点头,思忖道:“就拿去年本王从楚国吸纳的那四十余万楚民来做例子。按照大将军的性子,多半会将这些人全部杀掉吧?”

    “唔。”司马安应了一声,并无反驳的意思。

    见此,赵弘润问道:“那么请大将军算算,杀掉那四十万楚民,砀山军的牺牲将如何?”

    “与四十余万楚民打仗?”司马安皱了皱眉,他的意思仿佛是在说:我岂会怎么傻,率领一万两千五百名砀山军士卒,跟四十万楚民正面冲突?

    也难怪,毕竟双方的人数相差地实在太大了,一旦那四十万楚民豁出性命,那绝对是片刻工夫就能将仅一万余人的砀山军淹没。

    在绝对的人数优势面前,无论砀山军的士卒如何训练有素,其装备又如何精良,也很难取得胜利。

    毕竟换算下来,就相当于一名砀山军要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杀掉相近四十人。

    别以为四十人这个数字并不多,事实上,哪怕是砀山军的士卒,在一场战争中的人均杀敌数也不过是三到五人而已。

    因为在战场上,交战的两军士卒处在你死我活的局面,谁都想着杀死对方,使自己活命。

    因此,绝没有人会考虑保留体力,是故每一次挥舞武器,都会使出浑身的力气,这就使得士卒们在战场上的体力消耗情况尤其严重。

    然而,一旦在战场上过于消耗了体力,就意味着士卒无力再抵挡后一波敌军使出浑身力气的一击。

    而这个时候,就要看指挥战事的将领看待麾下军队的态度了。

    拿楚国的将军们来说,楚国有很多将领就拿士卒的性命当消耗品使用,前队的士卒战死,后队的士卒继续往前冲,纯粹用人命来堆砌胜利,而魏国这边,似百里跋、司马安这些大将军,就会选择用变换士卒阵型的方式,用后队的士卒代替前队的士卒,让前队的士卒获得珍贵的、喘口气的机会。

    正因为如此,仔细算下来,哪怕砀山军处在第一线的步兵们,其实也没有多少杀敌的机会,

    因为他们在杀死几名敌军后,就会因为阵型的改变而被调到后队。

    从头到尾,说死了也只会遇到三到七名左右的敌军士卒而已。

    而且这还不能保证,砀山军的士卒每次都能成功地将敌军杀死。

    因此,在一场战争中,每名士卒平均砍杀四十人,这绝对是难如登天的事,要知道有很多刚入伍的士卒,哪怕是训练过的士卒,由于缺少相关经验的关系,他们在上了战场后,几乎都会被肃杀的战场氛围吓傻,握着兵器不知所措,结果就是连一名敌军都杀不掉,反而自己丢了性命。

    这是司空见惯的事。

    只有那些见识过残酷的战场,哪怕他并未在战场上成功杀死敌军,这样的士卒,才可称之为是一名真正的合格的士卒。

    这也正是前一阵子南梁王赵元佐在组建西征军时,希望从召陵军、商水军、鄢陵军抽调一部分上过战场的老卒的原因。

    毕竟对于一名士卒而言,无论训练地如何,是否上过战场,这是决定他们日后在战场上存活几率的最根本原因。

    因为在自古以来的战事后,新兵的存活几率最高也仅仅只有三成。

    打个比方说,一百名新兵,第一场战事过后,顶多只能剩下三十人,而第二场战事后,或许还能剩下十五人,待等第三场战事后,会剩下十人左右,而这十人,便可称之为是老卒。

    至于善战的精兵,一百名新兵中最后能剩下一到两人,这已经是非常可观的数字了。

    然而,不妨去问问那些参加过复数战争的老卒甚至是精兵,看看他在那几场战事中的杀敌数加起来总共有没有四十人。

    答案是,微乎其微。

    这就是战争,厮杀的双方,都会派出最出色的战士,因此,别以为杀敌数是那么好赚取的,事实上,有很多老卒其一辈子的杀敌数都在十人以下,而这,便已经是足以向人炫耀的资本。

    所谓的能以一敌百的士卒,不能断言说没有,但终归只是罕见的例子而已。

    注:这只针对人均杀敌数,若是用计谋,利用大自然的威力,比如火攻、水攻等等,不在包含范围内。

    因此,哪怕是司马安,都不敢妄言能率领万余砀山军杀死四十余万楚民。

    而赵弘润仿佛是看穿了司马安心底的想法,笑着说道:“大将军尽管做最有利的估计。”

    “”司马安有些不快于赵弘润那仿佛胜券在握的语气,沉声说道:“所余五成吧。”

    这句话的含义是,司马安觉得杀光那四十余万人,他砀山军大概还能剩下五成左右。

    不得不说,这绝对是“最有利的估计”,偏袒到就连身为当事人的司马安都感觉有些脸红的地步。

    但赵弘润根本无所谓,毕竟这笔账,他摆明了是赢的。

    “嗯,杀敌四十余万,自损六千呵呵呵。”他意义不明的笑声,让司马安倍感尴尬。

    “不过无所谓。话说回来,本王这边选择怀柔之策,战绩是杀敌四十余万、不损一兵一卒。那么问题就来了,大将军真以为,这两者的优劣势,仅仅只在于那六千人的自损么?”说到这里,赵弘润摇了摇头,正色说道:“不,这两者优劣势的差距,撇开那六千人的自损外,还得包括收纳入我大魏的四十余万楚民。这四十余万人,在归降我大魏后,每年上缴户税,便可达千万大钱。二十年后,这四十余万人,便会变成六十万,甚至是八十万,一百万人,其中,男丁至少有十万乃至二十万的数目,这就意味着,我大魏可得至少十万的兵源”

    在随后的时间内,赵弘润详细地向司马安计算那一笔笔由那四十余万楚民所产得的“好处”,每算一笔,司马安的眉头便皱紧一分。

    待算到最后得出明确的结论,即那四十万楚民可供养起三支像砀山军的这样的军队时,司马安屏着呼吸,一言不发。

    毕竟在赵弘润证据确凿、条理分明的“证据”面前,他实在无从反驳。

    最后的最后,赵弘润诚恳地对司马安言道:“大将军,我大魏国民仅八十万户左右,国民数量约在六百万左右。而南边的楚国,其国民却是我大魏的三四倍,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么?这意味着,楚国若是真欲对我大魏展开灭国之战,十名农民中招募一人参军,便可以招募至少两百万人的军队。两百万人,对于我大魏而言,这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我大魏三成的国民,相当于我大魏超过一半的壮年男丁,约六到七成左右更关键的是,若是我军得胜而楚军战败,则楚国仍然有充足的兵源,甚至于,只要二十年工夫,他们便可恢复这一仗的损失;而倘若是我国战败呢?国内约六到七成的男人战死疆场,到时候,会有多少户吃军饷的军户人家会饿死?这个后果,别说二十年,恐怕百年都不见得能恢复元气。若是我大魏的国民人口亦如楚国那般,哪怕一时处于劣势,亦仍有退路,反之,一旦战败,便是国破家亡,这就是国民人口多寡所造成的直接影响,亦是本王主张吸纳外族人的原因,大将军,这么说你能理解么?”

    司马安闻言默然不语。

    赵弘润都将这个道理分析到这种程度了,他又岂还会不明白。

    可问题就在于,若是他认可了赵弘润的这个观念,这就意味着,他原先的观念将被颠覆,以往他所坚定不移的信念,将会彻底坍塌。

    当然了,这并不表示司马安以往的信念有何错误,毕竟他身为一位大将军,杀死外敌、排除一切可能会威胁到魏国的势力,这并没有错。

    只不过,他司马安是站在将军的立场看待这件事,而赵弘润,则站在更高的位置,从君王的角度看待问题罢了。

    对于一位君王而言,首先采取的永远是怀柔之策,情非得已动用武力,那永远是最后的选择,毕竟自古战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嘛,一位贤明的君王,绝不会动不动就兴起战争,除非是别有所图。

    比如,将国内百姓的阶级矛盾转嫁到对外战争的矛盾上去,缓和国民情绪;亦或是通过外交途径却无法解决问题,唯有动用武力等等。

    因此,赵弘润与司马安的观点其实都没有错,区别仅在于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罢了。

    “我大魏,迟早会收复三川的,这一点,本王可以向大将军保证。但是,本王会选择更加柔和的方式,将三川之民接纳到我魏人当中,逐步使其心悦诚服地成为我魏人中的一员,就如数百年前的梁国人与郑国人”

    司马安闻言望了一眼赵弘润。

    倘若说换做其他人,他并不会相信,可换做是这位去年击败了楚国,并成功将四十余万楚民拉到魏国的肃王,司马安仿佛隐隐有种这位肃王殿下的确能办到的错觉。

    但与此同时,一股怅然若失的感觉亦浮起于司马安的心头。

    “即是说,某无用武之地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