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执笔见春秋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全本小说网 www.qb520.cc,最快更新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最新章节!

    上海县。

    这里早就做好了迎接圣驾的准备。

    大大小小的官员一排排恭敬站在码头上等候,即便是已经过了半日,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这可是陛下,太孙亲临。

    别说是半日了,便是站上一整天,那也要等。

    “诸位打起来精神来,前方传话,陛下太孙马上就要到了。”

    在这数十名官员最前头说话的是松江府知府。

    前两日听到消息后,他就连忙赶过来面圣。

    并且组织了大量的官员。

    虽说这里是上海县,可知县在这些官员里,只能算是末流。

    基本上就近稍微大点品级的官员都来了。

    大概又过了两炷香的时间。

    只看到远方一艘闪烁着金属光芒,冒着浓浓黑烟的船舰,以远超正常船只的速度行驶过来。

    “铁船,是陛下太孙。”

    “果真是铁船,此生难得一见啊!”

    “如此之船速,天下无船可比拟。”

    “浑身铠甲,这在海面上,哪还有船敢与之交锋。”

    松江府水多。

    因此在这里的官员,都是懂船的。

    本身很大部分的税收,也是来自于这里的漕运,造船厂之类,基本上都跟水运关联。

    因此都很清楚这铁船的意义。

    江面上,待看得清楚的时候,定海舰的速度渐渐的慢了下来。

    很多水手开始扯动风帆。

    这是关闭了蒸汽机,以风帆的动力来进行转向,停靠。

    “臣等参见陛下,太孙殿下。”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孙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朱元璋跟朱英下船后,众多官员立即跪拜起来。

    “免礼,平身。”朱元璋朗声道。

    “谢陛下。”

    流程走完后,其他官员自然没资格上前搭话,只有松江府知府小步上前,等候陛下谕令。

    “有些乏了,先去歇息会吧。”

    朱元璋吩咐道。

    最开始上船的时候,朱元璋还是感觉到很新奇的。

    不过随着将近三个时辰过去,再新鲜也没力气了。

    定海舰是快,可和其他船一样的颠簸。

    朱元璋如今年纪大了,下了船后还感觉身体有些飘。

    朱英看得细致,连忙两步过去搀扶着。

    “陛下,前边准备了马车。”松江府知府恭敬的说道。

    朱元璋摆了摆手:“暂且先走几步。”

    本来就被船颠簸了一路,现在又上马车继续颠,朱元璋感觉骨头架子都要散了。

    毕竟他今年已经七十二了,身子骨硬朗是硬朗,可恢复力差了许多。

    就这么在朱英的搀扶下,算是散步走着。

    官员的外侧,就是大量的士兵。

    附近的松江左卫,右卫,早已经是提前等候,随行护送陛下,太孙安危。

    从京师过来,只有一艘定海舰,因此不可能说大量的宫廷禁卫跟着一起。

    一来是坐不下这么多人,二来即便是乘船,也赶不上。

    松江左卫,右卫的都指挥使过来见礼。

    朱元璋只是摆摆手。

    朱英开口道:“陛下有些劳累,你们随行护着就是。”

    “遵令。”

    两名都指挥使在松江府内是一等一的大官,但在陛下跟太孙这里,也就是个小喽啰了。

    走了一段,朱元璋基本上也恢复了。

    其实像皇帝出行,基本上不存在看到什么民情。

    朱元璋走的这条路,都已经被官兵封锁,普通百姓也只能是远远的看着。

    至于什么微服私访,基本上是极其少见的事情。

    后世的康熙微服私访完全就是扯淡,历史上满清的皇帝根本就没有微服私访的可能。

    毕竟从满清建立到灭亡开始,民间的起义就从来没有断过。

    倒是朱元璋喜欢微服私访。

    朱元璋出身农民,本身也极其容易混入到百姓群体中,那都不是演,完全是本色出场。

    不过皇帝微服私访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朱元璋轻易也不会这样做。

    这几年情况好转了很多,在明初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忠心于蒙元的人。

    纵观古往今来所有朝代,在亡国之际,文人自杀殉国的,唯独于蒙元人数最多。

    在蒙元时期,汉人进士里,为蒙元殉国守节者高达六成。

    还有一撮人选择归隐田园,终身不为大明工作。

    要知道在明初建立的时候,各级官员重定,朱元璋手里的人才并不多,急需读书人,或者有管理经验的元朝官员协助。

    他们可以摇身一变,从蒙元变成大明的官员。

    但很多人拒绝了,甚至为此退出仕途。

    譬如元末户部尚书张昶,朱元璋当时见他是个人才,想要留在身边。

    但张昶虽受到朱元璋的重视,重用,还给了许多赏赐,可心里并不快乐。

    他本来是来招降朱元璋的,现在却在给他办事。

    后来朱元璋攻破杭州,抓捕了一批蒙古人官员。

    朱元璋为了表示自己的气度,就吩咐给了些钱粮让他们去找北元。

    张昶一是委托这些官员调查自己在大漠的儿子是否还活着,二来写了封奏章,请他们帮忙传给北元皇帝。

    朱元璋从未放松过对这些蒙元臣子的监视,那个时候虽还未有锦衣卫,但已然有了原班人马的雏形。

    奏章也自然被截获。

    在奏章上,有一句是真正的伤了朱元璋的心。

    那便是写着: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这是张昶自诩为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向北元表达自己的忠诚。

    不过张昶并非关羽,朱元璋也不是曹操。

    在截获了这奏章后,朱元璋当即就下令将其碎尸万段,而后掷于水中喂鱼。

    除了张昶,还有很多这样的人才,在中原易主,大明建立后,纷纷自杀以全忠义。

    这似乎有些奇怪。

    说好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呢?

    其实并不奇怪,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悲欢并不相同。

    对于很多文人,世家来说,他们并没有什么汉族的概念,而是只在乎自己的阶级。

    在他们看来,忠君就是忠于给自己阶级的君主。

    如果君主无了,自然就是国破家亡。

    蒙元是少数蒙古人统治大多数汉人,本身蒙古人就是个游牧民族,占据了偌大的中原后,也没有形成很完善的制度,因此管理松散。

    这就让下属阶级的地主,豪绅,有极大的自主权力。

    对于很多知县,地主来说,他们就是当地的土皇帝,不管怎么去鱼肉百姓,上边也不会说来查他们贪腐的问题。

    蒙元近百年,许多捆绑的利益集团出现,从上到下,他们已经习惯了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

    这是所有世家,地主,豪绅,在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没有得到过的优越感,还有那令人贪恋的权力。

    真正的做到了生杀予夺,底层百姓完全不可能有伸冤的去处。

    只要完成了最基础的蒙元朝廷安排的赋税,那么你在当地想怎么搞,就怎么搞,蒙元朝廷根本不会管。

    这是地主们当家做主的时代。

    可以想象,原本大家都跟着蒙古贵族们欺行霸市,鱼肉百姓,作威作福,无所顾忌。

    这个时候突然冒出来了个叫朱元璋的,还是个乞儿出身。

    带着一帮子流民搞起义,要推翻蒙古朝廷,打破这难得的岁月静好。

    这哪里会有地主愿意,这必须要镇压,狠狠的镇压。

    元末的时候,其实对各路起义军打击最激烈,最血腥的,并非是蒙古朝廷,反而是各地的地主豪绅,汉人官员。

    这些人自发组织钱粮,兵力,对抗起义军,比之那些蒙古老爷,可要上心多了。

    这种行为,就跟后世满清入关后差不多。

    拥护游牧民族一统中原的,不管是蒙元时期,亦或是满清时期,都是那些所谓的读书人,地主豪绅阶级。

    其实这也跟儒家思想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在儒家思想里,只有小忠,而无大义。

    什么民族大义,哪有自己的利益香。

    任何朝代的士大夫,从来不在乎君主对百姓怎么样,好或不好,他们在乎的,只有君主对自己多大的权力。

    宋濂为朱元璋起草的《谕中原檄》。

    文中言到:“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然而历史上,明朝跟清朝的国祚,基本上都是二百七十六年,即便是有些计算相差,也不过是十年左右的偏差。

    事实上,清朝入主中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跟蒙元一样的入侵者。

    他们也从不认为是自己覆灭了明朝。

    因为明朝是被李自成推翻的,他们到中原,是顺从民意,拨乱反正。

    这话是有些扯淡了,不过能够统治中原这般久,也是因为清朝的制度,几乎完全在承袭明朝的制度。

    乾隆也好,康熙也罢,他们作为君主的所作所为,跟游牧民族的特性完全相反,而是积极融入到汉文化之中来,学着跟历朝历代的汉人皇帝一样去爱惜子民。

    譬如摊丁入亩,惩治贪腐,修建河道等等。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把百姓作牛羊,自己为主人。

    满清入主后,那是把自己当汉人。

    实际上就封建王朝的角度上来看,清朝皇帝跟其他朝代的皇帝干的事情,基本上都差不多。

    尤其是制度上,更是可以看作明朝的延续。

    满清末期的腐败与明朝末期的腐败,大概就是半斤对八两。

    当然,从朱英这里开始,明朝就要发生极大的变化了。

    游牧民族的事情,会在朱英的手里,彻底的终结。

    路上,基本上恢复了的朱元璋对朱英说道:“这定海舰是快,也好,就是限制太大了。”

    “若是没有了石炭,那蒸汽机就动不了,跟其他的船舰亦无太大的区别。”

    “船舱里也就仅仅只能放个数日所用之石炭,哪能远洋。”

    想起之前所说扩充疆域的话,朱元璋颇有些感叹。

    他所感叹的,并非是蒸汽铁甲船以后不能达到这样的程度,而是在他的有生之年里,估计是很难看到了。

    毕竟蒸汽机改革这样的事情,并非是三年五载就能提升的。

    他问过大孙,即便是远征军归来带来了那会流泪的树,也不能短时间就能让蒸汽机发生大的变化。

    朱英闻言,感受到了老爷子语气里的感叹。

    微微思索一番后,朱英回道:“其实也是有补充的办法。”

    “首先是在大明水路上,可以像是驿站那样,设立多数的中转站,储备大量的石炭,蒸汽铁甲船内的石炭差不多用完的时候,就可以在这些中转站内进行补充。”

    听到这话,朱元璋目光一闪,补充说道:“不仅仅是国内的水路,哪怕是在海外,只要蒸汽铁甲船所装载的石炭能够抵达的地方,都可以先行让水师去设置中转站。”

    “此番一路设置过去,同样是能够让蒸汽铁甲船,达到更快速远洋的可能。”

    “秒,秒啊!”

    朱英微微一笑。

    他只需要稍微的引导,老爷子自然就会知晓。

    这样从老爷子的口中说出来,老爷子自然心里面要畅快得多。

    其实说起来,这也就是跟后世的加油站差不多。

    这样就能最大程度的避免蒸汽铁甲船的缺陷。

    “现在想要完成这中转站,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于石炭的收集,从今往后,咱们要大力开采石炭矿藏了。”

    “这蒸汽机,并不可仅仅作用于船舰之上,其他地方有更多的用处。”

    “足可预见,往后石炭,钢铁,将会是我们大明急需之物。”

    朱英分析着说道。

    这是工业改革的必然,钢铁,石炭的需求,将会远远的超出想象。

    像是石炭这块,如果只是依靠官方,则必然采集力度变小。

    而钢铁,在如今更是要举大明全国之力来制造。

    朱元璋点点头:“既事关咱大明之国祚,不管是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值得。”

    “待回去之后,此事咱爷孙俩好生琢磨一番,如何才能让石炭跟钢铁更多。”

    朱英应声附和。

    从现在开始,大明是真正的迈入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来。

    前面几年打下的基础,如今都会助力于大明攀向更高的层次。

    这远远领先欧洲三百年多年。

    将会真正的确定大明领导世界的格局变化。

    除开工业改革之外,意识形态的改革也非常重要。

    毕竟,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