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五章 大名府

二子从周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全本小说网 www.qb520.cc,最快更新苏厨最新章节!

    第五百二十五章大名府

    “就连汴京城内的军队,除了抽一支练杂耍,其余的在干啥?真在努力进行军事训练,时刻准备抗敌吗?”

    “最好笑的笑话,还有帅臣认为不该举行训练,因为训练就要花钱;我在渭州搞演习,朝里弹章一堆,难道平日里不演习不找问题,夏人来后才开始找?”

    “所谓冗官,也是我听过最好笑的笑话,反正我在夔州,渭州,嶲州的时候,手里都是缺人,缺到恨不得一个人当三个来用。”

    “那我就要问了,说好的冗官呢?他们在哪儿?”

    “他们背着自己的官职,领着国家的俸禄,在汴京贪慕繁华,流连不任!”

    “官家许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那这话反过来讲,国家需要的是能够帮助治理天下的士大夫,那些眠花宿柳,贪生怕死,见利忘义之辈,有资格称为士大夫吗?!”

    “权力,应当与责任对等!不能好事处处被彼占尽,临到艰难拼命就由百姓背锅,那么大宋的百姓可能都要问一句了——凭什么?!”

    眼看就要进入灾区,苏油的情绪有些不稳。

    其实司马光也是如此,不过他是此行的老大,因此表面上看不出来。

    不过目光有些阴郁。

    ……

    次日清晨,苏油出舱来到船上开辟出来的办公区,见司马光的案桌上,压着一首小词。

    渔舟容易入春山,仙家日月闲。

    绮窗纱幌映朱颜,相逢醉梦间。

    松露冷,海霜殷。匆匆整棹还。

    落花寂寂水潺潺,重寻此路难。

    司马光很少作词,这一点也和苏油很像,两人都认为词这东西不好写,容易写软,容易暴露出内心柔弱的一面。

    当然也有那种能把词写得需要铁板伴奏的怪胎,不过那娃现在还在老翁井守孝,其代表性词作还没有问世。

    司马光这首《阮郎归》是取《桃花源记》的典故,把昨日那个小渔村想象成了桃花源里那乌托邦一样的境界,然后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和寄托。

    同时他也明白,要大宋处处如桃花源一般晏然安乐,那如同寻找仙路一般的艰难。

    虽然没有署名,苏油还是老实不客气的将小词收了起来,可贞堂的藏品,又多了一张。

    船队过了郓州,开始进入运河,抵达博州之后,就是黄河东流段,也就是大宋历代回河工程所想要将黄河带回来的第一故道。

    这里是下游,河水速度已经能够方便地行船,沈括开始带着一支考察队逆流而上,前往前往上游的濮阳。

    那里和更上一点的滑县,是鱼池,灵平,商胡,六塔诸埽工程所在,也是黄河河患高发,屡堵屡决,屡决屡堵的重要地区。

    沈括的任务,就是考察横陇故道,研究第一回河方案的可行性。

    船队继续北上,过清平,高唐,抵达平原。

    从这里开始,分出第二支小队,分别由陈昭明和内使李德明带队,往上考察至內黄,往下考察德州,德平,乐陵。这条线是如今重点讨论的第二回河方案,黄河东流线路,尤其是二股河到底能不能作为黄河的分流河道,两人必须推考成数据详实的铁证。

    剩下的大军,沿黄河故道逆流抵达北京大名府。

    在大名府交割钱粮之后,苏油会沿着黄河新改出来的北道,从大名府过平恩,宗城,冀州,武邑,乐寿,清州,保定军,直到泥沽寨入海口。

    这九百里由苏油和张麒带队亲自勘探,中途还要护送司马光到此次地震洪灾的中心河间府瀛洲,坐镇主持赈济之事。

    这一条线沿河都是灾区,也是最烦难的的地区。

    船队抵达大名府,就能见到码头上已经有灾民聚集。

    一位官员带着衙役开辟出一片空地,在那里带着属下官员等待。

    见到司马光和苏油的大船过来,身后还跟着如此大的船队,官员脸上神色一振,迎上前来:“下官王广廉,拜见司马学士,苏侍制。”

    苏油的称呼可以有很多,李宪他们爱叫他知监,胄案下属叫他案判,去往外州,地方官员爱叫他侍制或者侍讲,因为他身上有个宝文阁侍制和翰林侍讲的名头,因为一般官员,都以清贵能接近皇帝的官职为荣。

    王广廉苏油认识,这娃早年在陕西转运使司薛向手底下任职,还私下里弄青苗法,春散秋敛,颇有章法,不过收息高达三分。

    等苏油到了渭州,和薛向鼓捣了一番,决定转运司退出亲自经营,改行监督之策,而贷款业务交由四通商号操作,而且苏油的诸多产业扶持的后续,比王广廉的办法细致周备得多,利率一分,因此相应的也就比他效果好得多。

    王广廉还为此私下来找过苏油,想要在陕西全境推广渭州模式,然后苏油给他分析了渭州模式,狼渡模式,商州模式,凤翔模式,西京模式……一通模式下来后,告诉他其实就一个模式——因地制宜,发挥地方优势才是王道,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模式。

    也不知道这娃听进去没有,后来也没见他再来过,结果在这里又遇着了。

    苏油便对司马光介绍:“这位是我在陕西时的老同事了,王才叔的弟弟。”

    王才叔就是王广渊,英宗的亲密手下,一说起他司马光就明白了:“对,你家就是大名府的,当年王才叔将令祖文字呈送官家,官家命录王家子弟入朝,才叔推荐了弟弟,自己却走科举入仕途,一时传为佳话,原来他弟弟就是你啊?”

    苏油说道:“正是,不过不光哥哥得宋绶所教,弟弟的书法大字也是一绝。”

    王广廉完全没有想到苏油会在司马光面前说他的好话,连忙谦逊。

    王广廉如今是河北提举常平官和转运判官,转运使因为河决灾荒已经落职由他暂代,累得跟孙子似的。

    不过苏油印象里王广廉是属于内心火热能力一般那种人,如今一见到码头上的情形就心里直叫糟糕,替他说两句好话,是因为花花轿子人抬人,接下来自己的建议或许王广廉才会给自己几分面子。

    虽然顶着个“如朕亲临”的牌子,但是不给皇帝面子的大宋官员又不是一个两个。

    连皇帝都无法一手遮天,求同存异中相互妥协,大家拉扯着过,永远是大宋的政治生态。

    进入城中坐定,王广廉汇报了两个月以来的救灾情况,以及黄河水情。

    苏油听完,对司马光说道:“学士,如今看来,王运判对事务还是精熟的。”

    王广廉又是连连谦虚。

    苏油接着说道:“王运判,我有几个建议。”

    王广廉坐直身子:“苏侍制政务精熟,下官正需指点。”

    苏油笑道:“指点不敢,不过是前人故智。”

    “大名府人民众多,当年河朔大水,民流就食。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

    “刚刚入城之时,我见城门口的情形,似乎便是如此?”

    王广廉脸上一红:“的确如此,不过我一直住在城郭间监督赈济,还没有发生不得食而仆的惨况。”

    苏油拱手道:“这自然是运判劳力爱民所致,苏油是佩服的,但是所有细事系于一身,虽武侯也未免不寿。”

    “救灾,主要就是解决灾民的衣,食,住,业。”

    “部民出粟,益以官廪,这方面运判做的很好了,不过我觉得——可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