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5章 暗藏玄机

木子蓝色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全本小说网 www.qb520.cc,最快更新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杨师道是中书令,但官阶是特进,长孙无忌的官阶比他却高一级,是开府仪同三司,而且这知中书省事很有意思,这不是正式官职,是个差事,类似于主持中书省工作。

    有了中书令了,还要个知中书省事干什么?

    给杨师道安排个婆婆?

    魏征也是这样的安排,原来的秘书监、侍中职都免了,改成进封太子太师,加郑国公,知门下省事了。

    侍中这个正式官职没了,可仍然主持门下省事务,继续在政事堂参预朝政,那王珪从中书令改为侍中也就显得尴尬了。

    侯君集这个吏部尚书调去河西了,高士廉这位右仆射调来主持吏部工作,看着两人一个是外放,一个是贬调降职,但高士廉明明又进封为三公之首太尉了。

    连秦琼这位战神也再次晋级,从三公之首,晋级三师之末

    这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

    他秦琅在之前检校过司空,这次正式授司空,仍升回了开府仪同三司的一品阶,还兼管兵部?

    总让人觉得有些眼花缭乱,搞不清长安究竟发生了什么。

    要不是很清楚朝局,秦琅都会误以为是不是太上皇崩了后,长安发生政变了。

    拿着信秦琅陷入沉思,仔细分析这纸面上的点滴信息。

    表面上看,好像长孙无忌高士廉侯君集王珪魏征这些皇帝亲信重臣似乎被旁落了,但细看又不是这么回事。

    长孙无忌免去原来检校尚书左仆射之职,但却改为知中书省事,这是实际主持中书省大局了,连已经正任中书令的杨师道,也得在他的主持下工作啊。

    同样道理,魏征免去侍中之职,但却仍然主持门下省事务。

    左看右看,似乎真正在这次调整中失了权的,好像也就是萧瑀,可萧瑀却是调去了御史台,接张亮的班,任御史大夫了。

    按新制,御史大夫和翰林院大学士是不再入政事堂为相的,这两位虽不入政事堂,却也有内相之称。

    如此一来,好像也就是吏部尚书侯君集、御史大夫张亮,还有兵部尚书尉迟恭受了影响,纷纷外调他职,可侯君集三人都是出任一道之宣抚,这是帅职,虽是临时性的使职,却是比都督刺史更重要的任命。

    你说杨师道、温彦博咸鱼翻身了吧,但杨师道这个中书令头上又放了个长孙无忌,更别说尚书省有房玄龄这个皇帝第一心腹在。

    怎么看,这两人复相,也不像是有给他们大展卷脚的机会。

    值此太上皇新崩国丧之际,皇帝这样的一道重大人事调整,到底是出于何意?

    太保秦琼、

    太尉高士廉、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司空秦琅,

    太子太师魏征,太子太傅萧瑀、太子太保王珪。

    秦琅也知道李世民喜欢折腾宰相,这方面都跟明朝亡国之君崇祯皇帝有的一比,没事就要调整一下宰相,这里换一下,那里动一下,隔三差五不折腾一下,就浑身不舒服。

    好在李世民虽然喜欢折腾宰相,但调来调去其实都是那几个老面孔,在贞观朝当宰相,不进出个三五回政事堂,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得皇帝重用。

    被罢免停职那是常事,但一般也很快就能复相,更不会如汉朝的宰相一样经常被迫自杀。

    李世民爱折腾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秦琅也清楚李世民其实是通过不断的微操调整,来达到他控制政事堂,掌控宰相们的一种策略,而且还挺有效的。

    但是现在这个节点上,太上皇刚死,你又开始折腾了,而且这回不是微操,根本就是大整了。

    这又是弄的哪一出?

    几天后,秦琅进入吉州庐陵,再次收到了来自长安的信,看完后终于有些明白了。

    原来,太上皇驾崩,还带走了吐谷浑可汗慕容顺,这位也叫慕容顺光的吐谷浑可汗,一生也是坎坷,年少入隋都长安为质,一呆就是十几年,后来杨广灭掉吐谷浑,打的可汗伏允仓惶逃窜进沙漠,杨广便册封慕容顺做新可汗,派兵送他回去,让他取代他老子。

    结果久在长安的慕容顺,本身又是和亲汉家公主生的儿子,在吐谷浑国内根本没半点根基威望,况且老子伏允还在呢。

    所以他刚进入吐谷浑境内,就被吐谷浑人攻击了,最后只得狼狈又逃回长安。

    等到隋末大乱,关中称帝的李渊想要对付陇右的薛举父子,于是送慕容顺回青海,拉拢伏允,一起夹击薛举。

    这个联盟没持续多久,吐谷浑便又开始袭击大唐陇右河西边境了,直到李世民称帝后,忍无可忍,秦琅更是战神降世,直接把伏允这老狐狸彻底挑杀,吐谷浑灭。

    可伏允被杀后,温彦博杨师道等坚持要对吐谷浑推行羁糜政策,要保持其国,认为如当年隋一样直接吞并改为州县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最后皇帝采纳。

    于是册封慕容顺为大汗,又加封他为西平郡王。

    青海于是平静下来。

    但是这几年,吐谷浑人其实一直很不服气,最后慢慢的把这怨气都归到了慕容顺的身上,认为他无能,认为他不配继承大汗之位,认为他根本就是唐人的走狗。

    于是就在太上皇驾崩那天,日月合朔,遥远的西北青海湖畔,发生了一场兵变,慕容顺被他的侍卫杀死,兵变后,控制了伏俟城的吐谷浑将领,立即宣布拥护尊王慕容承为新大汗,并且要收复被大唐割走的河湟谷地等地区,同时要把唐人驻扎在吐谷浑的兵马赶走·····

    吐谷浑要变天。

    这是吐谷浑兵败后积蓄几年的怨气,也是与吐谷浑被击败归附大唐后,这几年发展的很不顺有关,以往吐谷浑人若是遇到天灾疫病啥的,那就去抢东边,抢唐人,找补回来。

    可现在吐谷浑没法抢唐人了,日子难过起来,尤其是对于尊王等一批人来说,他们其实一直都不服大唐,只是以前无奈。

    而现在他们暗里勾搭上了吐蕃这个南边高原上的新兴强部,他们听信了吐蕃使者的鼓动,认为不能忍受大唐的欺压,必须得站起来反抗,大声说不。

    于是乎,青海湖边阴谋展开,而向来无能的慕容顺根本就没有发觉,直到他被自己的侍卫所杀。

    吐谷浑变天,且刚好处于太上皇驾崩的节骨眼上,消息传回长安,也是让李世民很是头痛。

    国丧期间,自然不能动刀兵。

    因此最后思来想去,李世民把向来主张羁糜政策的杨师道、温彦博又拎进了政事堂,同时把在青海呆过的心腹侯君集派过去做宣抚使,先安抚一下吐谷浑人。

    另一方面,又派尉迟恭驻河西,张亮驻陇右,做好防御准备。

    两手操作,以防万一。

    不到万不得已,李世民现在不能跟吐谷浑这些浑人开打。

    所以积极释放信号。

    当然,这也仅仅只是释放下信号,并不是真正的要重用杨温二人,要不然,也用不着还搞个长孙无忌知中书省事,魏征知门下省事这种骚操作了。

    而秦琅兼知兵部,这也是一个强烈信号。

    秦琅是啥人,那是曾经一人独灭吐谷浑的狠人,皇帝亲口称赞为大唐之霍去病的战神啊,当初可就是他带领陇右道军,杀入吐谷浑,转战数千里,最后甚至槊挑伏允老儿的。

    这位兼知兵部,那就是告诉吐谷浑那些家伙,轻点跳,再闹腾,放秦琅了。

    你怕不怕?

    要不是国丧期间,秦琅估计李世民可能真的要直接放侯君集了,毕竟如今不比当初,现在大唐已经放眼四顾,举世无敌,就一个吐谷浑跳什么?

    况且还是个已经被击败过,打死打残了的死狗,现在还乱吠,直接踢死算了。

    秦琅也只能感叹一声,这世上的铁头娃还是太多,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掉泪啊。

    吐谷浑你安心的放牧不好吗?

    非要跟大唐扳手腕,就你那小身子骨,扳啥啊。

    他对于吐蕃在后面的卑劣行为倒没什么大的反应,吐蕃现在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松赞干布在高原上平定了叛乱,年轻气盛着呢,此时正是一股子天下舍我其谁的气势,觉得全世界也就那样,天老大我老二,大唐又算老几。

    我跟你们好声好气的求娶个公主,你还总瞧不起我们,那我就打到你们肯为止。

    尤其是薛延陀和大唐的联姻谈成,更是给了吐蕃人不好的信号,他们还真以为大唐是被薛延陀人的武力给吓服的,于是决定也来效仿。

    直接挑动吐谷浑内乱,既能驱虎吞狼,还能来个坐山观虎斗,等到吐谷浑利完用,到时再来个黄雀在后,把吐谷浑给拿下,成为他们挑战中土大唐的校场。

    算盘那是打的一个精。

    吐蕃和大唐都没把对方放眼里,大唐是根本瞧不起吐蕃,太遥远太偏僻,跟那极东北的流鬼国、夜叉国啥的有什么区别?

    而吐蕃人则轻视了大唐,认为大唐也就跟南边的泥婆罗一样,泥婆罗也很强啊,但我们跟他们展示一下吐蕃战士的强悍,他们国王不就立马把公主送来和亲了吗?

    所以对付大唐,也得这样!

    你个嘚嘚啊,啥也不是,秦琅不屑的笑了起来。